拾光·叩问大秦
2025年09月01日
字数:1538

(图片由AI生成)
■李红莉
又一次来“检阅”嬴哥的地下军阵了。不止一次被人问起:“来过几次了?”我笑而不答。其实自己也数不清了,但“读你千遍也不厌倦”是真切的——无论是次数,还是心情。
印象最深的是某次带外地旅游团。还没等所有人买票进馆,就听见有人抱怨:“一堆泥人有什么好看的?回去吧。”先别急着下定论,把自己交给旅途,且听我慢慢道来。“北京导游靠腿,西安导游靠嘴。”这话可不假。我不会唱陕北民歌,也不爱讲段子,但讲解兵马俑是我的看家本领——这是基本功,不然请您来,难道是熬膏药的吗?(笑)
天气燥热,队伍冗长,连洗手都要规规矩矩地排队,难免有人情绪上火。前面就吵了起来:一个戴眼镜的高个子男生朝一位母亲嚷道:“你的伞碰到人了也不道歉!这么大年纪还打什么伞?”那位三十多岁的妈妈带着七八岁的孩子,被说得愣在原地,怯怯得不敢上前,队伍中间空出一段,旁人立马补了上去。哎,打伞什么时候也有了年龄限制?哪条规定的?您给我科普科普?—— 这样的摩擦,总难避免。
即便天上白云翻涌、蓝天如洗,即便喷雾凉亭送来阵阵清爽,即便手持小风扇造型各异、萌化人心,一旦加入人流,世界就变小了,市井话题不绝于耳。
电瓶车的队伍弯弯曲曲,游客摇着五颜六色的扇子,像翻起一片闪烁的浪,此起彼伏。别小看这五块钱,可是精打细算——“以一当十”哩。有人会说:为啥要花这冤枉钱?又不是不能走,既能锻炼又省了钱。但这话可不全对。要锻炼,馆里有的是机会——三个坑走下来,除非是坐轮椅,那可不是一步两步的距离。等你走累了想坐车返回?对不起,返程没车,全靠双腿。这还不是最主要的。电瓶车路线穿行于林间,近且美。四季风景各异:春有百花,秋有硕果。这时节,柿子团团簇簇挂满枝头,核桃饱满结实,石榴将红未红、绿中透粉,养眼;清风拂面,舒爽;若遇上“暴走族”司机,还能体验一把“丛林飙车”,既惊险又刺激。
更重要的是,趁早入馆,人少,能静下心来看细节:兵俑的发丝、单眼皮、头绳纹路,像极了罗纳尔多的发型,三股辫巧夺天工;单眼皮、八字胡,服饰色彩绚丽,马尾功能考究。马与俑的上半身为空心,腿部则为实心,重心下移,稳立千年。八千兵俑,千人千面。因长兵器木柄腐朽待修,俑手呈半握状,而青铜刀剑却依旧锋利如新,毫无锈迹——镀铬技术,比欧洲早了近两千年。
真人一半大小的铜车马,零件多达3500个,金银饰件重达14公斤。安车、立车,上圆下方,取“天圆地方”之意,每辆车重一吨有余。车辐三十条,象征一月三十天。铜、锡、铅熔点各异,千度之上,是何等技术将它们熔铸?又是何种燃料助其融合?秦俑身上刻有工匠之名,责任到人,瑕疵可溯。
曾作为质子的千古一帝,完成了统一大业,留下秦代四大工程传为美谈:秦长城、兵马俑、阿房宫、秦直道。秦直道纵横陕、甘、蒙三省,穿越黄土高原、子午岭、鄂尔多斯高原,全长七百公里,最宽处达六十米——这是何等的气魄雄伟。
早到的看细节,晚到的看后脑勺——不是俑的,是游客的。同样的门票,前者物超所值,后者雾里看花。一号坑在2024年暑期后安装了空调,里面虽不热,却很挤。二号坑里有将军肚的将军俑,那是“趾高气扬”的出处;跪射俑鞋底防滑,背上那一抹穿越两千年时空的“爱玛橙”惊鸿一现;帅气的文官俑、苗条的立射俑……来晚的,钱花了,热受了,挤也挤了,却与这些细节失之交臂。
再说研学,若只是步履蹒跚走个过场,到头来别人的论文洋洋洒洒,你却词穷凑字,差的就不是一星半点。三个坑走下来,八千步打底,锻炼足矣。返程时腰酸腿疼,还得穿过商业街。买杯星巴克奢侈一下未尝不可,但烈日当空,又能去哪儿?所以说,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不如起个大早,赶开门——不说第一个,就算第一百个进馆,体验感也妙不可言:无人遮挡,无须拥挤,自拍、帮拍都随心所欲。那种感受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
桃子的滋味,总要亲口尝一尝才知道。